能柔曲因應則能自我成全,
懂得枉屈繞行則能迅捷直達,
能不斷地凹陷成"盅"則能不斷地自我充盈,
懂得護守現成的穩定則能得到真正的逐漸更新,
少取則真得,貪多則反而導致自身的混亂。
- Mar 07 Wed 2007 16:55
益謙
- Mar 06 Tue 2007 21:09
事業觀
最近很多人抱怨工作難找,失業率居高不下,然而每天翻開報紙求才廣告連登數版,老闆也大嘆員工難尋,原因是新一代年輕人認為工作與所得不成比例,寧缺勿濫!當一個人初入社會時就過份在意雇主所給付薪水的多少,而未遠觀能從中學得技巧經驗、及生命中各方面的充實,即使他有多大的理想抱負都是虛幻不實的。一個人只為了薪水去工作,而無其他較高層次的動機,可見其人生是何等的狹隘!要不就是為了自由想賺更多錢,自行創業當老闆去了,如果工作成就僅以金錢所得來衡量的話,你會做得很辛苦,要知道:「做事靠能力,賺錢靠運氣!」事業能否賺錢不是你硬拼硬闖、算盡心機就能順心如意,而是與當時各方配合形成很好的圓融關係下,才產生的結果。有此觀念,除了可以開闊工作的認知角度外,萬一不幸失利,亦較能釋懷重新再來!再者,那些遇有挫折便放棄不做、辭職或收攤的人,真不懂得惜福!就好像你在挑三撿四地選鞋時,已經有人望著鞋卻沒腳可穿了,何不將磨練當成挑負重責的最佳經歷而去惜福呢?珍惜每一個學習機會,增加職業知識與辦事能力,才能深入工作的中心內容,由此得到成就感,那麼你所實行的職業規劃才顯意義。
另外,欲事業成功者戒之在貪,貪個人小利,勢必因小失大無法遠觀成就大事業。放眼古今中外所謂功成名就者,皆因先利人而後留名利己,做事業若無傻勁至「忘我」的境界,就難以全力以赴,若不能全心全力投入,只會盤算計較,那你也只能在所算計的範圍內生存,當然成不了大事!再者,無論事業或人生經營立場,我們要永遠去扮演別人的貴人,寧可每天助人,也不要淪落到倚賴他人救助的地步,成為他人貴人就是自造福田,當你遇上挫折時,無形中意想不到的援助自然會及時出現,所謂斷橋可逢舟渡、尷尬之處自有救神的幸運常發生在那些樂意助人者的身上,這是不變的事實!
與人共處謀事,「識人」也是眾多成事關鍵之一,成語「曹操捉刀」的典故,可以看出相由心生、面相之於人品的正確性:曹操生性多疑,為避免外族進貢時遭人暗算,即請一位方面大耳很有福相者坐主位接見,自己反拿著刀子站在一旁當侍衛,受貢完畢後派人試探那朝貢者:「我君主可有帝王之相?」使者曰:「貴國君主沒有帝王相,只有福相而無威儀,倒是一旁拿刀侍衛頗有帝王尊貴威嚴之氣!」又一則故事:春秋時代吳越戰爭,范蠡離開勾踐乃因勾踐鼻似鷹勾,此人可共苦,不可共甘。由這些歷史故事得知,察言觀色看面相,可以識出對方人格心態的高低優劣。然而「識人能力」必須由經驗累積而成,一句譏諷不識人者的台灣俚語說得妙:「人牽不走,鬼牽了一直走!」這些察人不清頭腦渾沌者,一旦遇到鬼魅魍魎般的小人作祟,在事業發展上必有一定程度的挫敗,此時請記住「因為常受騙,所以變得有經驗」、「吃虧就是佔便宜」、「對別人仁慈,並不是對自己殘忍,而是給自己成長」,若將自怨自艾化為一股昇華的觀念,不但能釋懷心中的挫敗感,反而能增加智慧的力量,以平靜之心去面對未來的挑戰!
- Mar 04 Sun 2007 23:22
獲得知識的途徑
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、研究各事各物,是指要想獲得知識,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。
人的心靈都具有認識能力,而天下各事各物都總有一定的原理,只不過因為這些原理還沒有被徹底認識,所以使知識顯得很有局限。
因此,《大學》一開始就教學習者接觸天下各事各物,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進一步探究,以徹底認識各事各物的原理。
經過長期用功,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,到那時,各事各物的里外巨細都被認識得清清楚楚,而自己內心的一切認識能力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,再也沒有蔽塞。
這就叫各事各物被認識、研究了,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。